项目管理过程五个阶段
来源:网络 作者:佚名 关注:436次 更新时间:2023-05-31 10:35:38

1.png

1、先僵化、再优化、再固化。

华为本身没有机械地照搬IPD的流程,所以成功了。

IBM是第一个将IPD付诸实践的公司。1992年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,IBM遇到了严重的财务困难,销售收入停止增长,利润急剧下降。经过分析,IBM发现他们在R&D费用、R&D损失费用和上市时间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行业最佳。为了夺回市场竞争优势,IBM提出了在不影响产品开发成果的前提下,将上市时间缩短一半,研发费用减少一半的目标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IBM率先应用了集成产品开发(IPD)方法。在一个整合了众多行业最佳实践元素的框架指导下,IBM从流程再造和产品再造两个方面实现了缩短上市时间、提高产品利润、有效开发产品、为客户和股东提供更大价值的目标。

IPD在巨人IBM上的商业实验让任郑飞感到兴奋。一年后,华为以“依葫芦画瓢”、“先僵化,后固化,再优化”的强硬方式推广IPD任说。“从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,IPD让我们从技术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,也改变了我们的做事方式。”每个TDT员工来自不同的部门,从市场到财务,从R&D到服务支持。满足市场需求,快速盈利,只有一个目标导向。

那么这个僵化的过程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,需要整个团队长期训练的执行力和战斗力;没有长期的交流和并肩作战,还有任等高层的个人魅力。只要强行灌输,那么员工就会用脚来选择是否僵化你的流程。

石化的目的是自我意识,就像《亮剑》里的情节:李云龙想向七师败将学习,但他不情愿,被刘伯承“石化”了。在“石化”不成功的时候,刘伯承也教育了李云龙,让他认识了自己;

优化:自我修正的过程,因为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,必须找到自己的路。没有可以机械套用的工艺,或者直接拿着直接套用。

固化:巩固成功,很多行动可以形成习惯,很多习惯可以形成传统,很多传统可以形成文化;因此,任何行动都必须受到反复训练的影响,并在巩固以前的成就之前形成一种文化。不然就浪费了。如果一个创业公司人员不稳定,每天像公交车一样进进出出,根本就没有文化。自然,很容易只是一团乱麻。什么是好的

想法都不可能固化的。

华为自1999年启动IPD变革,但是到2005年才逐步走向成熟,并且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创新,和变革:

1.华为将IPD与MM、OR对接,实现了IPD端到端流程的衔接。解决了IBM-IPD“规划—>开发”需求驱动不够、客户需求响应不够问题;将客户需求信息直通到产品开发人员手中,实现需求驱动产品开发。此优化改进,让华为10万人规模开发团队与中小企业开发团队一样轻盈,快速、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需求;这是华为从西方管理理论过渡到中国化的最大创举,让华为这只大象跳起街舞。

2.华为针对软件研发业务工作量大且相对独立特点,针对IPD流程进行软件开发适配,推出集成IPD-CMMI流程。2007~2010年,华为继续在各产品线试点敏捷开发方法基础上;华为吸收敏捷方法在软件开发中优点,考虑电信嵌入式系统庞大而又复杂的差异;形成适合华为的IPD+敏捷开发流程,将软件从重型过程管理转向轻量过程管理。

3.华为针对电信市场整体解决方案特点,创造性全新地提出《IPD解决方案流程》,提出解决方案IPD开发模型;为客户提供产品、服务、全球培训、客户支持解决方案。解决来自多产品线或者多合作方、针对关键细分市场业务和服务进行全新开发过程控制。IBM-IPD流程体系解决是如何开发一个盈利的产品,而“IPD解决方案流程”提出让华为从卖产品的公司迈向卖解决方案与服务的公司。推动华为进入一个更大市场范围,让华为销售稳步迈向2000亿以上台阶。

4.华为开始降低IPD的厚重性要求,IPD流程运作与PM项目管理更高效、实用与灵活。针对客户开发、小产品开发推出IPD小项目流程。规避因过分关注研发领域而忽略其他功能领域管理;如DFx要求引入、QMS质量管理引入、建立分层分级IPD流程评审体系……。

15年来,华为并没有一直僵化地使用IBM-IPD,而是在掌握IPD精髓之后,开始优化IPD流程、让流程运行得更具现实且有效率,成为华为不断发展的助推器。前三项改进是华为对IPD理论实践的创举与发展。

除华为外,中国最早引入IPD项目咨询的企业是在2002年,之后在国内有很多企业引入IPD。大部分企业IPD流程仍停留在如何“低成本、高效、高质量地开发产品”,产品开发流程上并无变化:导致以下问题:

没有建立需求驱动产品开发过程,没有建立需求端到端流程;将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:一是IPD流程成为研发搪塞市场需求的工具,IPD流程成为研发推诿责任的工具;二是在市场冲击下,由于IPD建设不合理,僵化无法面对市场;企业无奈地启用以前流程,以前怎么走还是怎么走,IPD成为历史。

企业建立的IPD流程厚重,流程效率极低,IPD流程与公司运营流程脱节。加上市场在变,业务在变,IPD流程一直僵化在1.0版本;没有优化,认为好东西就不用变化。IPD流程实施后并没有带来显著的竞争力提升,IPD流程成为痛心之点。

高科技企业软件开发工作量占绝大多数,而多数企业仍以IPD流程模型支撑软件开发,软件开发效率与效果均不理想,软件质量差。企业没有想到可以使用“IPD+CMM”或“IPD+敏捷开发流程”;解决软件管理问题。

所以,任正非的不败之谜:在于“变化”,在于不断地“自我反省与自我修正”。

2.png

2、统筹方法。

流程化的东西,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。例如在一个器件选型的时候,我们需要考虑它的可靠性、可生产性、可供应性……等等因素,那么这些因素的考虑,是把之前产品积累的内容,在器件选型的阶段,就融入过来,而这些融入的因素不是简单一些思考维度,而是长时间的案例和经验、人员的积累。

小公司在没有经验积累的时候,精益创业,快速迭代变得尤为重要。那么小公司积累,一个版本的总结和积累其实非常重要。否则,每个版本都没有进步的话,就不断地原地踏步,做多少个版本,还是一样BUG一堆。

“关键路径”之所以关键就是这些事务或工作中耦合关系多、执行难度大、延期风险高,对项目达成目标影响较大的,因为关键,值得项目经理集中精力管理。在拟定计划的过程中,寻找关键路径,并合理的安排和统筹,并固化下来形成“流程”,这就是统筹方法。

3.png

3、阶段性评审。

IPD流程设置了很多技术评审点,也许小公司可能不需要这多评审点,但是每个环节都应该有个检查点,而不是等东西出来了,做个四不像,最后傻眼了。

但是如果主管水平不够,或者不懂技术,那就麻烦了,因为没法细致到每个细节去把握。每个开发人员都可以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。

例如华为的很多考核的KPI,DI、度量表、单板返还率、直通率,其实都是可以通过人为操作,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。所以经常不深入细节的主管很容易被蒙蔽。

两种评审机制:DCP、TR

DCP业务决策评审点:业务决策评审是集成产品开发管理团队(IPMT)管理产品投资的重要手段,在决策评审中,IPMT始终站在投资商的角度来进行评审。

(1)Charter:立项评审

(2)CDCP(concept DCP):概念决策评审

(3)PDCP(Plan DCP):计划决策评审

(4)ADCP(Availability DCP):可获得性决策评审

(5)EDCP(EOL DCP):生命周期终止决策评审

TR:通过技术评审,帮助产品开发团队尽早发现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,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,保证产品开发质量,减少浪费。

TR1:产品需求和概念评审

TR2:需求分解和规格评审

TR3:总体方案评审

TR4:模块/系统评审

TR4A: 集成测试评审

TR5:样机评审

TR6:小批量评审

硬件的关键评审点是需要的。所以我们不用照搬IPD流程的评审点。个人认为IPD流程的一些评审点没有涵盖硬件开发的所有关键点。

很多硬件公司其实都可以借鉴硬十的开发流程框架。

抓三个硬件关键评审点:需求、投板、生产导入。

4.png

4、严格把握每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条件。

这点我特别感触,如果华为的某些指标达不成公司设定指标,那么是不允许进入下个环节的。例如华为的直通率要求在90%以上(大约这个数据,可能还要高),如果达不成这个指标,产品是不让发货的。需要反复的验证和优化设计、工艺等,直到小批量试制达成指标了,才允许过点,进入下一个环节。但是一些小公司,并不在乎这个指标。但是一旦产品海量发货了,就是给自己找麻烦。曾经在一个小公司待过,那个公司直通率还不到50%时,就开始发货。整个硬件团队深陷泥潭,中标如中箭。


免责声明:
1.IPD百科网所有文章文档均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2.IPD百科网分享的所有资源仅供学习和研究之用,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。如用于商业用途,请到所有方购买版权,追究法律责任与本网站无关。
3.以任何方式登录或者进入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IPD网站资源我们均视为您自愿接受并完全同意本声明。
4.如有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利益的,请联系13212350979 我们会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系电话:021-6199030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邮箱地址:office@ipdwiki.com
Copyright © 2022 IPD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 沪ICP备2021008520号-5  
沪ICP备2021008520号-6